行业知识
大 蒜
文 | 夏炳文
关于大蒜,先讲个故事吧。我没事就喜欢看古书里的一些小故事,特别有意思,前段时间看到这么一则。
《广古今五行记》记载:
“唐咸亨四年,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,进止未出间,有僧来觅,曰:‘贫道出家人,得饮食亦少,以公名故相记,能设一鲙否?’司户欣然。既处置此鱼,此僧云:‘看有蒜否?’家人云:‘蒜尽,得买。’僧云:‘蒜即尽,不可更往。’苦留不可。”
说的是唐代咸亨四年,也就是公元673年,洛阳司户唐望之任职期满,冬季例行干部考核,升迁至五品职位,具体工作还没有确定。
有一天,忽然一个僧人登门拜访,僧人说:“贫僧是出家人,只能得到很少的食物,曾听说您的大名,故而记下来,请问您能招待我一顿生鱼片吗?”唐望之热情好客,立马吩咐家人赶紧准备。
这时,僧人又问道:“看看还有蒜吗?”唐望之的家人回答:“蒜没了,要去买。”僧人说:“既然没有蒜,那我就走了,不吃了。”唐望之苦苦相留,但僧人还是走了。
僧人能不能吃鱼、能不能吃大蒜,我们管不着,可是,因为没有大蒜,连鱼都不吃了,可见喜欢大蒜到什么程度。
其实这个故事没那么简单,后面还有一个情节:当天夜里,唐望之便无疾暴亡。
什么意思?蒜者,算也,即寿算、寿命,这个僧人大概是得道高僧,知道唐望之寿限已到,不能明说,只能打哑谜——你家里蒜没了,你的寿命也便到了。
这种故事,信者自信,不信者一笑而已。但是,大蒜是真的好吃,喜欢吃的人,简直视若珍宝,上饭桌,一看没有大蒜,什么东西都食之无味。
俗话说,“椒辣嘴,蒜辣心,胡椒辣到脚后跟。”或者说,“椒辣嘴,蒜辣心,胡椒辣断九根筋。”
辣椒是辣嘴,吃了辣椒,常常是“呼呼”大口喘气,嘴受不了;胡椒自然不必说,麻辣到全身每一个细胞,从头到脚;大蒜,其实不是辣心,是辣胃,大蒜吃多了,你会捂着胃部,觉得难受。
不管大蒜怎么“辣心”,但喜欢的人依然那么爱吃,因为实在好吃。无论什么饭菜,吃上那么一两瓣大蒜,特别开胃,食欲大增。我们小时候,割猪菜或下湖做活回家,拿张煎饼,剥头大蒜,吃完再喝一瓢小井水,舒舒坦坦。现在我透析结束,回到家,全身乏力,没有食欲,怎么办?吃大蒜,立马精神,简直抵得上兴奋剂。
尤其是吃面条或饺子,大蒜更是绝配。离开大蒜,你那面条或饺子,还有什么吃头?索然寡味,一口都不想吃。
可以直接吃蒜瓣,右手拿双筷子,左手拿瓣大蒜,咬一口大蒜,吃一口面条或饺子,津津有味。特别是夏天,脱个大精巴子,右脚放在坐的凳子上,右腿蜷曲在怀里,这样吃起大蒜来,真是痛快啊!
最好吃的是蒜泥。大蒜剥好洗净,放入蒜瓯,加一点点盐,开始咚咚咚捣,捣成蒜泥,倒入碟内,再加入酱油香油醋,俗称的“三合油”,搅拌即可。为了能吃上蒜泥,我专门买个蒜瓯,常常捣上几头蒜,吃一顿过过瘾。
吃面条,可以一口面条一口蒜泥,也可以将蒜泥倒入面条中,使劲搅拌,吃起来更是别具风味。吃饺子,用饺子蘸蒜泥,或者吃一口饺子叨一口蒜泥,同样够味。那个好吃的劲儿,简直没法形容,只剩摇头和感叹了。这个时候,不喝点酒,那是绝对不行的。喝,一定要喝,冬天喝温白酒,夏天喝冰啤酒,五脏六腑畅通。
新大蒜,又鲜又嫩,不太辣,更为可口,老大蒜吃上三四瓣受不了,新大蒜就不,多吃点也没感觉。最近个把月,新大蒜上市,我算是大饱口福,几乎天天吃,顿顿吃。为什么要使劲吃呢?错过这个时间,新大蒜便没了,成老大蒜了。
还有糖蒜,也很好吃,不过没有生大蒜过瘾。
大蒜是入药的。
古书说,“其气熏烈,能通五脏,达诸窍,去寒湿,辟邪恶,消痈肿,化症积肉食,此其功也。”我的体会,此言不虚。我们小时候拉肚子,母亲便将几瓣大蒜放在锅底烧一烧,让我们吃下去,的确有效。
有时,大蒜还有神奇的功效。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尝有一妇,衄血一昼夜不止,诸治不效。时珍令以蒜敷足心,即时血止,真奇方也。”一个妇人出血不止,一昼夜不止(可能有点夸张),什么办法都不好使,李时珍用大蒜敷其足心,很快血就止住了。
叶石林《避暑录》记载:“一仆暑月驰马,忽仆地欲绝。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士各一握研烂,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,抉齿灌之,少顷即苏。”一个仆人大热天骑马,忽然倒地不起,大概是中暑了,用大蒜和路上的热土研烂,用才打上来的井水和成汁,给他灌下去,人一会儿就苏醒了。
我有偏头痛,发作时头疼欲裂,几不欲生。有时没办法,就吃大蒜,辣得满头大汗,似乎阻塞打通一样,头疼减轻不少,也算是个土方吧。
蒜者,算也,寿算,寿命,多吃大蒜,也许能延年益寿呢。
大蒜是个好东西,开胃,杀菌,治病。就有一样不好——味道实在难闻!大蒜好吃口难开,一张嘴便讨人嫌。
宋代范成大曾写过一首诗,便是写大蒜臭人的,题目叫做《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戏题》:“旅食谙殊俗,堆盘骇异闻。南餐灰荐蛎,巴馔菜先荤。幸脱蒌藤醉,还遭胡蒜熏。丝莼乡味好,归梦水连云。”
前面还有题记:“巴蜀人好食生蒜,臭不可近。顷在峤南,其人好食槟榔合蛎灰。扶留藤,一名蒌藤,食之辄昏然,已而醒快。三物合和,唾如脓血可厌。今来蜀道,又为食蒜者所薰,戏题。”
看样子,范成大是受老罪了。原来在峤南也就是岭南,被当地人吃槟榔、蛎灰和蒌藤所苦,现在来到巴蜀,又被当地人吃大蒜臭味熏得受不了。每每此时,他便想起家乡的莼菜羹来,那么清甜可口。
范成大是平江府吴县人,也就是今天苏州人,一个说一口吴侬软语的江南人,哪里受得了这个?
咱们都是文明人,上班的,有事的,大蒜就不要吃了。晚上在家吃,吃过一边呆着去,自己臭自己,不到人前去,免得撩人够。如果是集体活动,最好每人都吃,臭味相投,便为知己,大蒜知己。
要想痛痛快快吃大蒜,就和我们一起去户外。我们每次爬山,都会带大蒜,在山上,放开吃,除了我们,无人可臭!
夏天来了,我们常常吃面条,自己动手擀的手擀面,也便常常用蒜瓯捣几头蒜,拌在面条里,呼呼打打吃两大碗,吃得满头大汗,痛快淋漓,那种快乐,超过任何山珍海味。没办法,沭阳人就是这么喜欢吃大蒜!
一面吃,一面和妻子聊起小时候种大蒜、收大蒜的日子。
那时,我们家小园田里,曾种过成片的大蒜,为的是能卖俩钱,再买点日用品啥的。
俗话说,“想吃大头蒜,不过八月半。”大蒜种植,一般都在八月半也就是中秋节之前,我们沭阳不叫种大蒜,叫窆大蒜,窆是埋的意思,将地平整好,精选饱满、体大、无外伤的好大蒜,放入浅沟填埋好。
还是俗话说,“五月端,刨大蒜。”到第二年五月端前后,也就是阴历五月初五左右,便可以收获大蒜。今年要不是闰四月,半个月之前就是端午节了。
大蒜收好,将上面的蒜苗,用木棒轻轻砸一砸,以变柔软,然后像姑娘编辫子一样,将大蒜编成大蒜辫,挂起来,一串一串的,是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大蒜种植和收割时间,古人早就讲得明明白白的:“八月种,春食苗,夏初食苔,五月食根,秋月收种。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。”阴历八月种大蒜,春天吃蒜苗,夏初吃蒜苔,五月吃大蒜,秋天收蒜种。北方人是一天也离不了的。
南京念大学时,南方的同学看我们吃大蒜、吃大葱、吃萝卜,都是生的,常常惊讶,觉得实在是野蛮人干的事情。我们则在想,这些南方人,这么美味的东西不吃,简直不可思议。
宋代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,农历十月十二日,宰相、亲王、宗室成员以及诸国使节都进入宫廷,为皇帝祝寿。宴会上,每人面前的桌上,都摆放着一份由环饼、油饼、枣塔摆成的食盘,还堆放着一些水果。环饼,是类似馓子的油炸食品。
“惟大辽加之猪、羊、鸡、鹅、兔连骨熟肉为看盘,皆以小绳束之。又生葱、韭、蒜、醋各一碟,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,立杓数枚。”
只有辽国使臣面前的桌上,多加了一份猪、羊、鸡、鹅、兔带骨的熟肉作为食盘,每块肉都用小绳子扎着。桌上又有生葱、韭、蒜、醋各一碟,还有三至五人共用的面汤一桶,桶边放着几个杓。
辽国使节吃的和别人不一样,其中就有一碟生大蒜!那时的辽国是什么地方?主要包括现在的内外蒙古、东北、河北等地区,典型的北方地区。
果然是“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”。
大蒜收好了,除了留点家里吃,其余的就要上街去卖。
那时,我常常和二姐上街赶集卖东西,哪里逢集往哪里去,贤官的响亭街,庙头的探驾,我们叫探寨,还有沈魏,是扎下的。不但卖大蒜,还卖地蛋也就是土豆,还有小猪崽,家里曾养过一段时间老姆猪。有一次,我和二姐骑自行车去沈魏卖地蛋,一辆农村公交迎面驶来,我刚学自行车不久,慌慌张张,差一点连车带人掉进河里,事后惊魂未散。
那个年代,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中,总有一两个人,而且总是姐姐居多,为全家人默默付出,忙农活,忙家务,维持一家人生计,为的是其他弟弟妹妹能安心上学念书,而自己,可能一辈子大字都不识一个。
我的二姐,就是这样的人,是为家庭做出巨大牺牲的人。
每每念此,常常感慨万千。
2020年6曰12日